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他的理论里面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
笔者相信,如果本届政府可以切实推动上述土地、财政配套改革措施,就可以实现温总理让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的愿望。这就找到了从治本之策上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路径。
当过多的货币去追逐特定的、因人为操纵而缺乏供给弹性的商品时,出现泡沫就不可避免了。过多的货币,短期有货币信贷政策的扩张因素,尤其是2009年。与住宅业供地过少的情况相反,中国的工业用地供给却过多。只有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够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一方面浪费性用地大搞工业开发区、另一方面过少供地带来商住用地价格飙涨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能够彻底改变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比例极其不合理的局面,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政府大规模征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当物业税和土地增值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之后,中国就可以逐渐远离以土地出让金为城市建设主要资金来源并带来一系列扭曲的土地财政困局。
从根本上讲,要消除导致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条件,就不仅必须改变地方政府垄断、高价供应商住用地的局面,也要彻底改变因工业招商引资竞争而带来的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实际上,中央政府完全可以在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情况下,给予地方政府抽取相应土地增值税的权力,让地方政府分享部分因城市经济总体增长和基础设施改善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当再生产过程受到阻碍,资本的回流必然出现困难,信用制度或金融体系必然遭到破坏,以信用危机或金融危机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将全面爆发。
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在发达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即如在现实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危机必然取得新的历史形式。马克思认为,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的经济危机,都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矛盾得到缓解。它在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只是观念地作为价值尺度发生作用,而在价值实现时需要实在的货币进行支付。信用经济、金融市场和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源尽管在生产领域,但流通领域特别是信用经济、金融市场等对经济危机同样有着重要的制导作用。
第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册,第581、582页)。这时,这个货币资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必然只是虚拟的,也就是说,完全象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76页)。
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是虚拟经济的根本体现。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是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
正是由于货币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独立化的交互作用,才使得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联系及全面依赖,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独立及漠不关心形成明显对立,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普遍的经济危机。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信用链环的断裂,是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导因。因此,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6页)。马克思在研究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时认为,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必然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并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为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世界市场的独立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结合新的情况和实际经济运行的现状,发展马克思有关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论述,深刻理解现代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发生的特征及其严重后果。
只有在再生产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时,信用制度的内在矛盾才会绝对化、公开化,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才会成为现实。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取得了最为具体的展开形式。
另一方面,只有在世界市场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一切矛盾才得以展开,危机就是普遍表示超越这个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78页)。他在确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结构计划时,明确地把世界市场和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具体的规定性,并对此作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说明。在信用关系发达的经济关系中,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必然表现为货币流通的危机和信用链环及金融体系的崩溃。对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行过程作了初步探索。马克思认为,信用危机是通过资本转移、信用支持和利润率下降的反复引导而扩展开来的。在经济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迎合企业对货币资本不断扩张的需求,利息率会不断地提高,企业支付的利息随之增加。
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四个限制因素:⑴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当一方面分配关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只能依靠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坏才能继续前进时,这一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暴露无遗了。与虚拟资本相应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金融业是其主要形式。
虚拟资本的疯狂扩张完全脱离了实体资本的规定与运行。这种可能性,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流通中才可能成为现实,即只是在那种取得典型发展的、与自身概念相符合的流通的各种基本条件已经存在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47页)。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已经存在危机的两种形式的可能性。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信用或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⑷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00页)。第一,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出现了买和卖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原来相统一的W—G和G—W之间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是极少数深刻论述虚拟资本的经济学家之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探讨,对当代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在对资本积累的分析中,揭示了资本的财富积累和工人的贫困积累的深刻矛盾,证明积累与经济危机联系的内在机理。
资本循环中的闲置货币资本、准备金、周转机制中游离出的货币资本等,是信用经济和信用制度产生和作用的导因。马克思对信用危机的探索,对我们理解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限制因素的强制作用,使得资本在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周期地遭遇愈益深刻的经济危机。危机和经济运行矛盾的暴力解决 1863年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手稿中,对经济危机从潜在的可能性向实在的现实性转化过程作了论述。在信用制度的作用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完成对支付承诺的完全兑现,而且还要全额支付作为货币资本使用价值的利息。马克思所指的虚拟资本,主要是股票、债券、银行汇票等银行资本。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9页)。只有信用链环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断继起,才能维持资本的顺畅回流,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2页)。结果,信用创造的虚假需求不仅不能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深刻矛盾,反而加剧了生产扩张与消费萎缩之间的尖锐冲突。
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4、555页)。危机的可能性形式和现实性形式 19世纪60年代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中,以对萨伊、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等经济学流派的危机理论批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思路,即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册,第585页)。